我這人可以說是無甚家教, 父母經過戰亂, 他們的學業和理想, 也被戰爭中斷了, 和平後從零開始, 成家立業, 忙於工作, 那裏來時間管教孩子, 僥倖還有個祖母, “見長輩要恭敬稱呼”, “夾餸只夾前面”, “行路不能一搖三擺”等等… 其他人生道理就要靠自己了。
我愛讀書, 十三、四歲不知那裏弄來一本殷海光的小册子, 標題是 「人生的意義」, 有下列句子:
第一: 我們萬不可在自己的生存並未受威脅時, 為了換取現實利益而犧牲道德原則。
第二: 在我們的生活勉強可過時, 萬不可因要得到較佳報酬而犧牲他人。
第三: 當我們因生活困難, 而被迫不得不放棄若干作人的原則時, 我們必須盡可能作「道德的抗戰」, 把道德的領土放棄的愈少愈好; 而且要存心待機「收復道德的失地」。
復次, 我們有我們的好惡。如果經濟貧困了, 我們的好惡是否就要放棄? 是否就不能講? 還有尊嚴問題, 如人的經濟不能滿足, 尊嚴是否可以不顧呢? 諸如此類的問題, 作為一個人, 真值得想一想。
……………
開卷有益, 這些教訓, 也夠我一生受用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殷海光 1919-1969, 湖北黃岡人, 西南聯大哲學系、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,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。